近日,由陈可辛执导,章子怡、赵丽颖、杨幂等主演的年度话题大片《酱园弄・悬案》上映,这部众星云集的电影原本被寄予厚望,却在口碑与票房表现上双双遇冷,让不少观众与业内人士大跌眼镜。而在近日,知名导演王晶直言不讳,指出陈可辛这部电影之所以惨败的原因。
作为一部筹备 7 年的重磅项目,《酱园弄》从开拍之初就备受瞩目。片中集结了章子怡、杨幂、赵丽颖、雷佳音、李现等多位当红一线明星,卡司阵容堪称豪华。章子怡更是放下女神包袱,挑战高难度角色,贡献了多场极具冲击力的戏份。尽管投入巨大,但该片上映后并未迎来理想的回报。截至目前,该片在评分网站上只获得 5.8 分,低于不少观众预期。更令人尴尬的是,本片票房表现更是平平,未能达到片方设定的商业目标。
面对不利局面,片中一众主演纷纷选择与电影割席,影片上映期间未有任何宣传动作。而章子怡也发文感叹:“从影片到照片,尽力了。” 一句话尽显无奈。据了解,社交平台上不少影迷吐槽剧情 “压抑”、“拖沓”,部分桥段 “过于猎奇”,整体节奏难以令人共鸣,甚至有网友直言:“这不是我要花钱走进电影院看的电影。” 而就在近日,知名导演王晶便在采访中发表犀利评论。
他指出,《酱园弄》虽然明星云集,却未能塑造出鲜明立体的人物角色,令人质疑其真正目的是否只是 “拼阵容博流量”。“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片。” 王晶直言,陈可辛一直试图在 “拿奖” 与 “票房” 之间两头通吃,但往往事与愿违,“既不够艺术,也不够卖座,结果卡在中间不上不下。” 对于选角策略,王晶更毫不留情地指出:“不是请越多大牌就越好,一部戏只需要一两个真正契合角色的大牌演员,其他人是来服务剧情的,不是来凑热闹的。” 王晶直言不讳地说,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取悦观众,“不能让观众买单的东西,我绝不碰。”
事实上,陈可辛一直是华语电影界公认的兼顾 “文艺” 与 “商业” 的导演之一。从《投名状》《中国合伙人》再到《亲爱的》,他在讲好故事的同时,也试图打入主流市场,实现口碑与票房的双赢。但《酱园弄》的滑铁卢似乎给他蒙上一层阴影。从影片内容看,它更像是一部典型的 “冲奖片”,讲述苦难与挣扎的沉重题材,节奏缓慢、氛围压抑。这样的基调本就不易获得主流市场青睐,而一旦剧情无法打动观众,即便明星再多,也无力回天。
不少观众表示,“我们不是来看谁演的,而是来看一部能打动人的好电影。” 在当下电影市场越发理性化、观众审美不断提升的背景下,仅靠明星、流量已无法换来票房保障。更有人评论称:“一部电影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清晰 —— 既想拿奖又想赚钱,最终只能两头落空。”
《酱园弄》堪称近年来华语电影最豪华的演员阵容之一。章子怡领衔主演,杨幂、赵丽颖两位 85 花顶流加盟,雷佳音、王传君、易烊千玺、李现等实力派与流量明星齐上阵,甚至连范伟、梅婷这样的戏骨都甘当绿叶。按理说,这样的阵容放在任何一部电影里都该是票房保证,可现实却狠狠打了脸。影片 6 月 21 日上映首日票房 9000 万,看似不错,但第二天就腰斩至 5000 万,第三天仅剩 2300 万,到第四天已经跌破 2000 万,上映一周总票房未能突破 3 亿。
对于一部投资巨大、筹备多年的 “冲奖之作” 来说,这样的成绩无异于一场灾难。更尴尬的是,影片在豆瓣开分仅 5.9,刷新了陈可辛导演生涯的最低分纪录。观众的评价更是犀利:“这是用九九八十一道工序,做了一盘没有味道的凉拌黄瓜”。有人吐槽影片 “悬疑片硬拆上下两部,剧情如白开水”,甚至直言 “2 亿票房都算侥幸”。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戛纳展映,外媒评价也不乐观,有观众用 “不可思议”、“罕见” 形容自己的观感,但更多人表示 “很好睡”。
王晶指出,陈可辛最大的问题就是 “太贪心”,既想要艺术深度,又想要商业成功。这种 “既要又要” 的心态导致《酱园弄》既不像纯粹的艺术片,也不像合格的商业片,最终两头不讨好。对比王家卫、贾樟柯这样专注艺术表达的导演,或者王晶自己这样坦承 “卖座至上” 的商业片导演,陈可辛的尴尬在于他 “不想做王晶,但也做不了王家卫”。影片试图兼顾女性主义表达、悬疑案件还原和时代众生相,结果却是 “想得太多,拍得太满,讲得太白,拖得太久”,成了一部 “四不像” 的作品。
《酱园弄》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超豪华阵容,但王晶犀利指出:“大牌多并不等于戏好看,大牌的数量控制在一两个就可以了。” 陈可辛试图用流量填补故事短板,最终却被流量反噬。影片中,易烊千玺饰演的算命先生宋瞎子戏份加起来不足五分钟,李现等流量明星的角色也功能性不足。而 为了协调 26 位明星的档期和番位,导演团队在筹备期就疲于奔命,剧本更是为了某些演员 “加戏” 而不断改动,艺术创作被压缩得所剩无几。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 “明星走马灯一样轮番登场”,观众却 “记不住谁是谁、角色和案件有何联系”。
王晶强调:“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”《酱园弄》的问题在于它没有让观众 “看爽”,反而充满了导演的自我表达和艺术执念。影片将原版 150 分钟的内容硬拆成上下两部,上部成了 “剧情预告片”,关键转折点全靠下一部解锁,让观众感觉 “花钱买了个‘未完待续’”。而作为悬疑片,它既没有营造足够的悬念,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果,只是 “讲了半个故事”。难怪有观众愤怒离场时踹椅子骂:“悬疑片?杀人案开场半小时就破案了!”
《酱园弄》的失败,给整个电影行业敲响了警钟。在这个明星效应依然显著,但观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时代,电影人必须明白,故事才是电影的核心。堆砌明星、盲目追求奖项与票房的双重成功,而忽视了故事的打磨和观众的需求,最终只会让影片陷入尴尬的境地。只有回归初心,专注于讲述一个好故事,满足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视听享受,电影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,实现口碑与票房的双赢。希望《酱园弄》的教训,能让更多电影人在未来的创作中保持清醒,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。